“一天虧損2000萬,我能頂得??;再到虧3000萬,我也能頂??;到了最高一天虧到4000萬,我們誰也不敢收手,因為一旦收手,就全都前功盡棄了?!?/p>
馬化騰在后來的一次演講中回憶滴滴快滴合并前的博弈,他支持滴滴,馬云支持快的,雙方就像武林高手發力攻擊一樣,誰也不敢輕易收手。到最后,他意識到燒錢大戰不能這樣繼續下去了,與馬云商量,干脆直接合并了。
或許,這是中國互聯網商業歷史上最驚心動魄的較量之一,結局大家都看到了,兩家公司停止了財大氣粗的燒錢補貼,激烈交戰的打車市場得到了整合。后來,滴滴吞并優步,成為共享出行領域一騎絕塵的王者。
超級獨角獸出現,滴滴終于啟動了探索第二條增長曲線的新征途。一方面,是逐漸加碼國際化業務,將商業觸角伸向國外,拓荒更多海外市場;另一方面,則是開始試水不同的業務方式,并順勢吹響了進軍自動駕駛與電氣化造車的沖鋒號角。
只是,滴滴不是優步,如履薄冰地走在業務多元化的賽道上,中國市場依舊是該公司最為關鍵的核心所在。
及至前幾天低調赴美上市、而后又被數據安全的“大棒”打趴下,突遭網絡安全審查,身經變故的滴滴可謂深陷輿論風暴眼。
甚至有傳言,稱滴滴為赴美IPO,把中國道路信息和用戶數據打包泄露給了美國。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問題本身涉及到用戶數據與隱私、甚至更高層面的敏感,相關事件也自然牽扯到互聯網公司、數據安全以及中美關系等一系列復雜的關系。
被口誅筆伐的滴滴,真的會背離初衷嗎?
壁壘與壓艙石
最近幾年,滴滴的營收主要由三項業務來支撐,分別是中國出行業務、國際業務和其它業務,在2020年,這三大業務的營收分別是1336億元、23億元和58億元。
可以看出,中國出行業務是滴滴營收的絕對主力,是基本盤,營收占比在過去三年分別為98.5%、95.6%和94.3%,即使是在2021年第一季度的平臺收入中,依舊有高達93.4%的貢獻來自于中國,僅有6.6%來自國際。
而根據滴滴官方網站的信息,作為整個公司業績壓艙石的中國出行業務,主要包括網約車(快車與專車)、順風車、出租車與代駕等。而國際業務則主要包括國際出行和外賣等業務,其他業務則囊括了共享單車、貨運、自動駕駛和金融服務等。
從盈利狀況來看,滴滴的中國出行業務已經從2019年開始實現運營利潤轉正,調整的息稅前利潤為38.4億元人民幣,到了2020年則增加至39.6億元人民幣,息稅攤銷前利潤率為3.1%。
而到了剛過去的2021年第一季度,滴滴中國出行業務調整的息稅前利潤已高達36.2億元人民幣。這是一個利好,伴隨著國內網約車用車需求的不斷攀升,相信中國出行業務在未來依舊會是滴滴最為穩健的增長引擎。
不僅如此,按照目前滴滴占據我國網約車市場的市場份額來看,馬太效應將在未來越來越明顯,滴滴的國內出行業務勢必將呈現規?;某掷m增長。
但是反觀其國際業務和其它業務,息稅前利潤尚處于虧損階段。從近幾年的財報數據看,滴滴之所以一直未能實現整體盈利,主要原因正是受國際業務和其它業務的虧損拖累。
在滴滴看來,海外市場是其整體業務的薄弱之處,也是未來最重要的增長空間。招股書中披露,滴滴計劃在上市后將約30%的募資資金用于擴大中國以外的國際市場業務,這是揚長補短之舉,與優步一樣,滴滴未來將在全球化戰略方面持續加碼。
值得一提的是,從中短期看,中國市場依舊是其營收與利潤的最大奶牛;而如若更放眼長遠,業務架構和商業邏輯也決定了滴滴很難像競爭對手優步一樣,在國際化市場上所向披靡、甚至海外業務體量上與本土市場平分秋色。
究竟為什么?
可以肯定的是,當下的滴滴確實急了。早在2020年4月,滴滴宣布了“0188戰略”,即3年內實現全球每天服務1億單,國內全出行滲透率8%,全球服務用戶MAU超越8億。
但是,業界眾所周知,滴滴的國內市場已經趨于飽和,在IPO前夕,每天也只有6000多萬單的數據支撐,這也意味著,剩下將近一半的目標訂單量必須從海外獲取。國際化賽道,是滴滴的必經之路,且這條路的探索自帶使命,又容易激進。
再來看看全球布局。
截至遞交IPO申請的6月份,滴滴的業務覆蓋了15個國家近4000個城鎮。而從財報上看,國際業務營收約為23億元,占總營收的1.6%左右,較業務剛啟動的2018年(占比0.3%)有明顯上升。
但是與競爭對手優步相比,滴滴入局全球業務的時間較短,后者有先發優勢,且骨子里更具國際化基因。根據公開信息,優步在今年上半年已覆蓋了全球80多個國家的1萬多個城鎮,且國際業務在營收層面的比重明顯要高于滴滴。
得益于國際業務的長期耕耘,在過去的2020年,優步的大本營北美地區(包括加拿大和美國)貢獻了將近60%的營收,而其它地區(主要包括亞太、拉丁美洲、歐洲等)則貢獻了剩下約40%的營收比重。
但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滴滴與優步在營收體量的計算方式上有本質區別,所以兩者的國際業務很難用營收維度進行對比。
在滴滴在招股書里,該公司將交易總額定義為GTV(Gross Transaction Value),而優步的財報里卻用了Gross Booking來定義。在優步的算法中,其收入主要得益于向司機抽取的傭金,其營收已扣除司機收入,而滴滴的計算方式卻包含了司機的收入。
大數據揭露未來
滴滴在其招股書最顯眼的位置明確表示,要想贏得下一輪移動出行的競技賽,他們的未來在中國。
首先,中國有網約車業務的天然土壤。
根據滴滴的統計,在中國,擁有100萬人口的城市共有137個,但是美國卻只有11個。
在美國,網約車用車成本是私家車的2.2倍,但這一數字在中國只是0.7倍;在中國的一線城市,私家車每公里的平均用車成本約為6元,但網約車成本能低至3.5元,在二線城市,私家車出行的每公里平均成本約為4,5元,但網約車只需2.8元。這些,都為滴滴出行的商業落地奠定了消費端的可行性。
在美國,人均汽車保有量為0.6輛,中國這一數據卻只有0.2輛,網約車消費在中國明顯更有剛需。
不僅如此,中國的交通狀況決定了網約車的廣闊市場,就拿北京為例,人口密度高度密集,搖號政策與停車空間共同制約了私家車擁有率。據滴滴統計,北京高峰期的用車等待時間平均在10分鐘以上,每天上班通勤時間至少為45分鐘。
這些都決定了,中國網約車市場規模有巨大潛力和商業價值。
根據滴滴方面的統計,在與優步中國合并前的2015年,國內共享出行市場規模約為51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48%,彼時滴滴的市場規模滲透率約為1.2%,用戶滲透率為0.7%。
但是到了2019年,國內網約車市場規模就驟增至2470億元,而彼時滴滴的市場規模滲透率已高達3.9%,用戶滲透率為2.1%。預計在2025年左右,我國的網約車市場規模將達到8620億元,屆時,滴滴的市場滲透率也將達到8.1%,用戶滲透率約將達到4.8%。
當然,一旦中國市場出現不確定因素,無論是活躍用戶,還是交易總額,滴滴的核心業績指標都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
2018年,滴滴先是遭遇了鄭州空姐順風車遇害身亡事件,引發了輿論的廣泛關注,迫于壓力,滴滴宣布將順風車業務下線整改一周;但是僅3個月后,相同的事件再次重演,浙江樂清的一名女子搭乘滴滴順風車時再次遇害,再次引發了民眾對滴滴網約車的強烈批評。
事件發生后,直接導致滴滴活躍用戶數在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間大規模下滑,光是花在安全專項的經費,滴滴在2019年就投入超過 20 億元。
再拿去年的新冠肺炎黑天鵝來說,滴滴第一季度的中國出行業務交易總額下滑至257億元,環比幾乎腰斬,且這樣的頹勢一直持續到第二季度,才勉強恢復至418億元。
智能化技術的最佳試驗田
在滴滴招股書里,我們可以管窺其面向未來的戰略動向和業務結構。滴滴將其目前的主要業務歸納為“四個核心戰略版塊”,“三大業務”以及“雙飛輪”,其中,“四個核心戰略版塊”就包含了電動車以及自動駕駛。
從赴美IPO的募資用途可以看出,此次募資約30%的金額將用于提升包括共享出行、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在內的技術能力,由此可見,未來滴滴將在自動駕駛和電動車等新領域加碼更大的資金。
滴滴的自動駕駛業務是押注未來的重中之重,作為2019年才分拆的獨立公司,其團隊目前人數已經超500人,且擁有一支超過100輛自動駕駛汽車的車隊,橫向對比已經超越了大部分自動駕駛初創公司。
公開信息顯示,就在最近短短兩年的時間里,滴滴自動駕駛業務已累計完成三輪融資,且融資金額超11億美元,僅僅是第一輪估值就高達34億美元。當然,滴滴自動駕駛業務的基本面并非此次討論的重點,我們需要詳細分析的,是中國市場對于該公司的自動駕駛究竟意味著什么。
首先,是數據與算法。
自動駕駛對數據積累的迭代極為看重,場景的豐富性和難度考驗,也決定了企業在算法層面進步能有多快,數據的積累能有多厚。從這一點而言,中國市場的特殊性決定了在時間線無限拉長之后,自動駕駛的天平必將倒向東方。
自動駕駛面臨人工智能算法、車輛電子通信網絡負荷、測試和責任等多重挑戰,只有解決這些問題,自動駕駛的商業化落地才有了技術端的落地前提。然而,算法和車輛電子通信網絡都需要在測試中不斷被訓練,以適應各種路況和使用場景。
如果按普通汽車的開發測試流程,自動駕駛車輛的測試時間需要長達11,400年,而以測試車輛的制動系統為例,通常需要500,000公里的測試里程,才能真正測試新開發的制動系統是否能在任何工況下擁有足夠的可靠性與控制性能。自動駕駛的測試,可想而知,需要的測試里程要遠遠高于此。
其次,是中國路況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路況越復雜,能為自動駕駛上路積累的數據就越多,內部數據庫也就越大。在今年上海車展前夕,華為車BU總裁王軍就曾向《汽車公社 / C次元》表示,自動駕駛,數據是個難題,他提出的路徑思路,是“穿歐洲鞋,跳美國舞,走中國路”。
穿歐洲鞋,和汽車安全有關,畢竟車的功能安全標準此前都是從歐洲引進的;跳美國舞,是要學習美國的自動駕駛技術,如ICT(信息、通信、技術)等如何引入電動化車型,需要向以特斯拉為代表的美國企業學習;走中國路,是因為中國的路況相對復雜,對自動駕駛數據采集的要求也更高。
其中,核心數據又最為關鍵,真正的自動駕駛數據是不可獲取的,而最關鍵的核心數據又取決于長維的corner case(極端情況)。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在這一領域有著天然的先天優勢,甚至可謂最佳試驗田。
最后,還和中國消費者的多樣性有關。
由此可見,滴滴移動出行的主要市場是中國,相關的數據也是中國最多,從大數據里運作業務也是在中國最合理,智能化技術通過大量實踐去訓練和迭代也是在中國最好。
面向未來,智能化移動出行依然要看中國。
在整改與下架的“靈魂拷問”之下,明智如滴滴,一定知道如何選擇。
來源:汽車公社
聲明:尊重原創、保護原創是CVEV新能源汽車網一貫堅持的原則。本網站基于分享目的的轉載,都會在文中清楚注明出處。轉載文章的版權歸原作者或原公眾號所有,如涉及到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將予以核實刪除。
來源:小編
特別聲明: 以上內容轉載自小編,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CNEV新能源汽車網(www.jinhuijinrong.com)立場。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版權所有?2007-2021 CNEV新能源汽車網
新能源汽車網所有信息及作品,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商務聯系請掃碼
新能源汽車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