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來自“公開圖片”
終止科創板上市申請、汽車銷量連續下滑,最近的吉利似乎不太順利。
6月25日,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在港交所披露,因公司經營決策和戰略調整,撤回在A股科創板上市的申請。同時披露,旗下合資公司極氪智能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會已決議,極氪汽車將會探索不同的外部融資方案。
而另一邊,長城汽車在6月28日高調宣布,目標至2025年將實現年銷售400萬輛、新能源汽車占比80%、營業收入超6000億元,為此未來5年累計研發投入將達到1000億元。
對手從來不容小覷。2018年左右,彼時吉利的銷量幾乎是長安長城之和,但近兩年領先優勢越來越小,更是有被反超的趨勢。尤其在新能源領域,吉利在外界印象中似乎“雷聲大雨點小”,一直沒有掀起太大波瀾。
事實反映到銷量上,2020年中國市場銷量前10的新能源汽車中有比亞迪、廣汽、寶駿、北汽、奇瑞、長城,唯獨沒有吉利;友商或立足智能高端,或強調長續航性能,亦或主打高性價比代步車,而吉利至今尚未拿出一款代表性新能源汽車產品。
如火如荼的汽車賽道上,吉利突圍的希望應該寄托在何處?
吉利超忙
回顧2021年上半年,吉利內外部動作不斷,無論是與百度、富士康、騰訊、FF官宣的一系列合作,還是和沃爾沃尋求合作、成立全新的電動汽車公司“極氪”、撤銷吉利汽車回A的上市申請,吉利“一頓操作猛如虎”,卻透露出一絲慌亂的意味。
1月13日,吉利宣布和富士康共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成立合資公司;
1月19日,吉利與騰訊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圍繞智能座艙、自動駕駛、數字化營銷等領域展開全方位戰略合作;
2月24日,沃爾沃汽車有限公司和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聯合宣布:雙方達成最佳合并方案,保持獨立公司架構的前提下,在汽車電氣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新四化”方面深化合作;
3月23日,吉利汽車宣布與母公司吉利控股簽訂框架協議,計劃出資20億元,共同成立一家研發、采購及銷售包括極氪品牌智能純電動汽車在內的電動出行相關產品的子公司;
3月24日,吉利汽車與沃爾沃汽車雙方共同表示將取消合并計劃,但會展開更加緊密的合作;
4月15日,吉利控股旗下極氪品牌發布首款量產純電量產車ZEEKR 001。
熱衷于“買買買”的吉利帝國已經頗為龐大。
目前,吉利控股集團由吉利汽車集團、沃爾沃汽車集團、吉利科技集團、吉利新能源商用車集團、銘泰集團和吉利人才發展集團6大核心子集團組成,業務上又可以橫向細分為乘用車業務、商用車業務、科技、出行、汽車運動、金融與數字科技以及教育7大業務模塊。
吉利汽車集團作為吉利控股集團唯一上市主體,旗下品牌囊括了吉利汽車、領克汽車、幾何汽車,以及對集團銷量貢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寶騰汽車和Smart。
但2017-2020年連續4年蟬聯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冠軍的吉利,近1年多以來的市場表現似乎有些力不從心。
據吉利2020年年報披露,吉利品牌合計銷量為113.4萬輛,同比下滑7%。新能源方面,新能源車銷量共計6.81萬輛,同比下滑了40%;新能源車品牌幾何品牌銷量僅為1.03萬輛,占比集團總銷量尚不足1%,同比下滑了15%。唯一的亮點或許是領克銷量為17.5萬輛,同比增長37%。
在吉利2021年上半年的成績單中,除了出口、領克品牌實現差強人意的增長,其它板塊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
在資本市場,相比新能源汽車的扶搖直上,傳統車企融資顯得沒那么輕松。
為此,吉利一系列“廣結善緣”式的對外合作姿態,也是希望不斷融合行業資源、貼近科技標簽,講述投資者們樂于看到的“故事”,從而得到資本市場的正向反饋。
但此前連續幾年并購的弊端也非常明顯,吉利系的財務杠桿率大幅度抬升,反而使得吉利系融資受限。2021年以來,吉利股價從春節前33.46元的高位一路下跌,截至5月14日收盤幾乎腰斬,報收17.40元。
6月25日,9個月前就已過會、只差臨門一腳的吉利宣布撤回科創板上市申請。
標普在研報中也指出,科創板上市審核終止對吉利汽車母公司吉利控股來說是一次重大挫折。因為錯過此次募資200億的機會,未來吉利控股要想大幅度降低杠桿,只能依靠沃爾沃汽車和極氪等其他子公司的股權融資。
有分析認為,吉利汽車突然宣布撤回IPO,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其科創屬性不夠強,據證監會于2021年4月16日修訂發布針對科創板上市的《科創屬性評價指引(實行)》要求,吉利滿足科創板的條件略顯勉強。
也有分析認為,吉利撤回IPO申請是主動后退,從而將極氪推向前臺,為極氪探索不同的外部融資方案。從市值潛力角度考慮,與其將燃油車和新能源車業務打包上市,不如推舉一個高端智能純電品牌單獨上市,這樣不僅能進一步強化極氪的科技標簽,又能擺脫吉利電動車領域連番失敗的陰影。
不管是哪一種可能都在提示:電動化、智能化是汽車行業不可逆的大勢所趨,吉利需要加速由“傳統車企”轉變為“科技企業”。
藍色行動“黃了”?
其實早在2015年底,吉利就曾發布“藍色吉利行動”戰略,立志全力專注研發新能源汽車,革新整個產品組合體系,并定下2020年實現新能源車占整體銷量90%以上的宏偉目標。
然而現實和理想相去甚遠。
事實上,2020年吉利汽車合計銷量實現132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僅貢獻了6.8萬輛,占比不過5%。2015-2019年,吉利的新能源占比也一直在5%上下徘徊。
相較在燃油車方面的不俗成績,吉利在新能源方面不僅未達成自己立下的Flag,在國內汽車整體市場中也略顯掉隊。
據乘聯會數據顯示,2021年5月,新能源汽車國內零售滲透率達到11.4%,其中在豪華品牌和主流合資品牌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分別為10.8%和1.7%,這個數字在自主品牌則達到24.7%。
面對新能源板塊“拉胯”的現實,吉利一直在想方設法尋找突破點。
一方面,吉利選擇“多生孩子”試錯。從產品的發布時間線可以看到,吉利在產品布局方面動作不斷,但更熱衷于推出現有車型的衍生車型,全新產品寥寥無幾。盡管衍生車型有助于吉利進一步填補細分市場份額,但細分車型過多也易導致子品牌間產品的重合及內耗。
另一方面,對“復制粘貼”燃油車型的成功到新能源車型身上,吉利始終抱有極大期望。但某種程度上,正是這種簡單粗放的“油改電”策略,忽略了燃油車市場和新能源市場不可一概而論需求差異,從一開始就給新能源銷量挖了坑。
以目前吉利銷量“扛把子”帝豪車型為例,該系列就擁有4個對應的新能源車型。
對首購用戶來說,電動車的續航里程是他們關注的重點,能否解決“里程焦慮”是說服他們掏腰包的主要考量。但吉利看似不走心的油改電復刻做法,并未體現太多技術上的優勢,而其新能源車型相較對應燃油版本價格普遍略高、性價比更低,更讓換購用戶難有買單意愿。
意識到這些問題后,吉利于2019年推出主打長續航的全新高端純電品牌“幾何”,一年內相繼推出幾何A、幾何C兩款車型。但新車被吐槽照搬吉利品牌博瑞、帝豪的設計思路,平臺還是換湯不換藥的“油改電”,價位對于剛需人群又過于“高端”,處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位置。
結果顯而易見,幾何沒有達到紓解吉利新能源缺口的預期。
對吉利來說,徹底分拆一個新品牌、讓集團形象改頭換面、迫在眉睫。
踩一腳“電門”
肩負彌補吉利在電動車領域的缺口的重任,極氪被推上舞臺中央。
今年3月,吉利汽車與吉利控股集團共同斥資20億元成立極氪智能科技公司,其中吉利汽車持股51%,吉利控股集團持股49%,李書福出任極氪公司董事長,安聰慧親自擔任極氪公司CEO,可見吉利方面對極氪的重視程度。
據官方透露,在智能純電領域,吉利控股此前投資孵化的智能電動領域資源,都將由極氪統一管理。
4月15日,極氪品牌發布會在杭州灣極氪工廠舉行,基于SEA浩瀚架構打造的首款量產車型極氪001正式上市并開啟預定通道。據現場介紹,極氪001預計將在今年10月交付。
極氪001以2020年9月發布的領克ZERO Concept概念車為原型,在此基礎上,在設計、動力、續航、操控等軟硬件多方面進一步優化。因此,領克ZERO更名極氪ZEEKR 001的消息一經發布,便引發外界熱議和較高期待。
獨立分拆、成立一個新品牌后,“極氪既能直接獲得傳統基礎和優勢,又能通過新設公司吸引大量的跨界人才,從體制上真正讓極氪成為一家互聯網科技企業、用戶導向的企業?!卑猜敾郾硎?。
6月30日極氪App上線
盡管安聰慧多次強調,“吉利5年前就已經開始規劃極氪和SEA浩瀚架構”,也未能掩蓋極氪品牌些許倉促上馬的痕跡。
寧波極氪工廠在4月15日新車發布當天,高德地圖定位仍顯示位置名稱為“領克工廠”;另據天眼查工商信息顯示,寧波極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就是由浙江領克汽車實業有限公司于2021年3月23日變更名稱而來。
而且,盡管極氪001已經獲得了較高認同度,但實際交付時間和銷量表現尚無定論。此前,相關負責人在上市發布會次日的媒體采訪環節就透露,訂單量已經遠超原本“以為七八千臺”的預期,因而年內產能面臨較大壓力。
6月15日,距離約定的首批交付時間不足4個月時,極氪便因2021年的可交付定單已全部售罄,宣布因產能不足停止接收意向金。據億歐EqualOcean于6月30日查詢,在極氪App首頁選擇預訂,頁面顯示預計交付時間已排到2022年春節后。
寫在最后
2015年提出的藍色吉利行動失利后,掌門人李書福樂觀坦言不必為此沮喪?!斑@不是戰略方向錯誤,也不是戰略執行失敗,而是歷史時機沒有成熟,外部戰略條件沒有形成。這樣的失敗例子比比皆是,在中國車企中有,在歐、美、日、韓車企中也有?!?/p>
2021年伊始,吉利再提“一分為二”的藍色吉利行動,推出混動和純電并舉的解決方案——計劃一主攻節能的傳統汽車,將混合動力汽車比例提升至90%;計劃二發力純電動智能汽車,直面智能純電動汽車市場的競爭。
安聰慧明確表示:“藍色吉利行動一將由吉利和領克品牌來落實執行,藍色吉利行動二則由極氪和幾何來進行承擔?!?/p>
這一回,吉利深踩下電門,不知以其過往蓄力能否綿延千里。
來源:億歐汽車
特別聲明: 以上內容轉載自億歐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CNEV新能源汽車網(www.jinhuijinrong.com)立場。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