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總這是看了你們的文章才有這個提法么?”有朋友如此半開玩笑地問我。
“這叫不謀而合?!?/p>
在剛剛開幕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華為智能駕駛總裁蘇箐用“殺人”一詞描述特斯拉車禍。巧合的是,今年4月上海車展爆發特斯拉維權事件,我們遂撰寫了《從屠龍者到殺人者》一文,并在6月擴展為雜志封面故事組稿。
“你們和華為都是特斯拉黑”,如果有這樣的評價我壓根兒不意外。但特斯拉的維護者根本不知道,2019-2020年蘇箐或者說華為對特斯拉的評價有多高,在他出席的溝通會上,甚至有人從他的話里理解出“自動駕駛,天下惟華為與特斯拉耳”的半跑偏意思;而作為汽車媒體人,從8年前反駁圈內前輩大咖“特斯拉三年內必然倒閉”到3年前不同意“特斯拉必然在沖擊銷量百萬時中道崩殂”,我也曾為特斯拉力辯曲直。
那是什么原因讓許多從前維護特斯拉的聲音,如今站到批判對立面?這就涉及到許多特斯拉粉并沒有理解的“殺人者”真正內涵。
殺人者,在本質上并非特斯拉,也不是馬斯克,而是對科技“不設防”的濫用態度。
馬斯克所倡導的極客思維,既有可能在探索科技與人類體驗的邊界上,打破陳規取得突破,也有可能在人倫法規的領地里,越位逾矩挑戰原則。而“殺人”警示并不是針對特斯拉開黑,更是對科技本身的審慎與反思。
“特斯拉殺人”
“不好意思還是要提Tesla了。Tesla其實從這么幾年下來,大家會看到它的事故率還是挺高的。而且是從殺的第一個人到最近殺的人,它的事故類型非常像的?!北緦萌斯ぶ悄艽髸献铙@人的話語就此拋出。
蘇箐是那種典型的理工直男,更喜歡用技術性、直截了當的方式表達,往往這樣的思維在語驚四座的同時,自身未必知道“已經轟動了公眾”。在這里要感謝一下電動星球以及蟹老板歐陽老師,他們錄制的視頻讓我們能夠反復回顧和推敲,不至于聽一次就只能憑借有限的記憶進行不精準的復盤。
就像開頭所言,關于“殺人”的提法,我們《汽車公社》/《C次元》還真沒有同華為協商過,而且相信有更多人早已在心里給出了同樣的表達。而且在《從屠龍者到殺人者》這個標題里,特斯拉粉絲或許只氣急敗壞地看到了“殺人者”的重壓,卻忽略了“屠龍者”是多高的評價。
其實蘇箐本人對特斯拉并不缺少認同。
關于運行設計域ODD(Operational Domain Design),“特斯拉的ODD很大,雖然自動駕駛技術層級不高,”是指每個自動駕駛系統運作的前提條件及適用范圍,當全部條件都滿足的時候該自動駕駛才能保證正常運作;如果欠缺任何一個前提條件,該系統都有可能出現故障,這種情況下就要采取緊急停車措施或是駕駛員手動接管。特斯拉敢于將自己的自動駕駛功能用于各種場景,“影子模式”讓特斯拉車隊在日常應用中不斷積累數據,故而具備較大的ODD。
“我本質上認為我們和特斯拉是在同一條賽道,高精地圖只是一個技術手段,特斯拉選擇的基本面和我們是一樣的,首先相信單車智能,然后相信乘用車市場,希望解決每日通勤的連續性問題,你可以理解為大家首先都選擇了ODD,然后再提高系統等級,如果有人和我們在思維上有點像的話那肯定是特斯拉?!边@種擴大使用范圍的理念,還是得到了蘇箐的認同。
同一個賽道的“隊友”,為什么如今得到“殺人者”的評價?
“這個地方我用殺人這個詞,其實可能大家聽起來是嚴重的。但實際上大家如果想一想,機器如果進入人類社會,跟人類共生的時候,機器是一定會造成事故率的,講難聽一點就叫殺人。只是說我們要把它的概率降到盡量低?!碧K箐其實看得非常清晰,在可見的將來機器在人類社會免不了故障;如果是用于汽車這種關聯到人身安全的應用,一旦出現風險機制的漏洞,自然容易造成人命事故——倘若這是出于追求極致體驗而采用不夠成熟的技術,又或者因為商業利益考量而刻意為之,稱之為“殺人”毫不為過。
放在特斯拉身上,最大的問題在于,ODD應用范圍很大,與此同時,特斯拉的防范機制又不夠嚴密,安全保障相對沒那么強悍。
例如其自動駕駛芯片算力目前只有144TOPS,盡管在處理視覺方面經過優化,比同等標簽算力的其他自動駕駛系統更強,卻始終無法適應需要400TOPS乃至1,000TOPS以上的L4場景。其他廠商的自動駕駛系統,多數采用比較保守的策略,像通用汽車SuperCruise在司機視線偏離后有三級提醒告警機制,為此甚至投入大量資源去做諸如人臉識別信息庫之類的研發。這些都是特斯拉所缺乏的保障,也是為何過于信賴特斯拉系統的車主屢屢出現撞車事故的根源所在。
就在特斯拉話題引發正反兩方面爭執的同時,血還在繼續流淌。4月21日,廣州警方通報稱,“4月17日,廣州增城一輛特斯拉在東江大道北撞上右側水泥墻后自燃。事故造成副駕駛一名乘客當場死亡……”。5月份,特斯拉又在韶關發生追尾事故,一位退休民警遇難;5月17日特斯拉車禍又致使兩位執勤交警受傷,其中一人殉職。6月和7月依然有大量關于特斯拉事故的新報道出現……
按照北京智能車聯產業創新中心的報告,自2013年以來,特斯拉在全球范圍內已發生數百起交通事故,累計造成175人死亡。這個血淋淋的數字還沒有統計到今年最新的致死事故。雖然有人為特斯拉辯護“中國每年車禍死亡10萬人”云云,然而實際數字大約在6萬人左右,其中碰撞結果嚴重的商用車占去多數,普通乘用車則遠低于直接用保有量計算的結果。以特斯拉目前的保有量、車輛存續時間來計算,發生事故和致死車禍的概率確實太高了。
而關于“突然加速”和“剎不住車”,特斯拉在長時間堅持“全部是車主誤操作”的辯解之后,終于在中國召回,并承認是自適應巡航技術方面的誤判,雖然還是有“甩鍋車主”之嫌,但也免不了“打自己臉”——這還只是解釋了“突然加速”,恐怕“剎不住車”還要再演繹一段新的精彩。
以此而論,特斯拉和馬斯克的過失,難道還稱不上達到“殺人”的效果么?
科技,突破極限與敬畏生命
許多人對特斯拉問題的判斷流于膚淺,批判特斯拉則往往從道德失范的角度去考量,力挺特斯拉便多半指責批評者都是“黑子”、“對手派來的水軍”。比如我們這篇文章,八成是要被某些人有意無意地說成“被華為充值了來構陷特斯拉”。
太幼稚了,Naive!
我們要追索的是特斯拉事故的本質,以及背后深遠的根源,并在此基礎上斷絕再度發生的可能性。那就是在于:科技,雖然賦予人類社會百年來飛速發展的機遇,帶給千家萬戶前所未有的愉悅和便利體驗,但同時也是一柄雙刃劍,新的風險小則引發個體事故,重則反噬人類社會。
如今,為了極致的發展速度違背了這項規律的“撕裂者”是特斯拉,故而“殺人者”的帽子才會戴到它的頭上。如果有一天,華為、蔚來或者小鵬違反了這條規律,那么屆時“殺人者”的頭銜一樣會對它們如附骨之疽——此時科技的暗面就是一種“敵對勢力”。
關于深層原因,蘇箐指出主持人的“特斯拉不小心”疑問并非真正答案。
“這個不叫不小心。從概率上來講,它就是一個有可能發生的一件事情,只是一個概率問題。對吧,這一點大家一定要認識到。我們現在做的系統是什么。我不知道大家意識到沒有,如果我們的自動駕駛系統變得更高級,普通用戶其實對新科技產品會有一個傾向性,一開始就會完全不信任,但是一旦他試過,他覺得很好的,他就會變得非常非常信任。這個時候其實就是出事故的開始,Tesla(的事故)其實也是這么來的?!闭Z句并不漂亮,但對用戶心理變化的把握還是非常到位。
正因為消費者不可能如機器般精準地設定自己的應用,那么杜絕風險的職能更應該由企業來承擔。
即便華為如今成為國內自動駕駛影響力最大的企業之一,從蘇箐的談話中還是能看出一種謹慎。
L4和L5全自動駕駛一定是技術層面的目標:“我相信高階自動駕駛進來以后,這個事情會變得更加嚴重。那么這會導致我們的系統設計要思考一個問題:首先,無論我們怎么去界定這個法律責任,我們需要整個機器的基礎能力一定是要無限接近L4的——即我們希望它能盡量處理所有的場景,同時能處理盡量多的極端場景。這個是毫無疑問的。這是我們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努力要做的事情?!?/p>
但商業應用層面則必須謹慎:“同時我們也深刻地意識到,機器進入人類社會以后,特別是中國的這種交通環境以后,在有限的幾年甚至于十年的時間內,一定會碰到一些極端場景處理不了。那么在這個過程中間,我們一定是強烈地從技術角度會有手段去要求用戶去監管這輛車,而不會完全放權。這就是我說的,我們會在技術上努力構建一個L4的系統,這點是毫無疑問的。但是我們在商用上,我們會把它限定在L2.9?!?/p>
反觀特斯拉,長期宣稱自己將在2021年實現正宗的L5。2016年,theverge.com率先曝光FSD的存在時,馬斯克就直接表示將做到L5最高級別。去年12月,馬斯克在其個人推特上提到了FSD系統允許駕駛員一邊開車一邊玩電子游戲。即使是在今年1月的一次電話會議上,他依舊表示特斯拉將在2021年實現無需人工干預的SAE L5級自動駕駛。
那么,FSD是L5自動駕駛么?錯,它連L3都達不到。這一點,已經由特斯拉法律顧問對加州交管局方面通過郵件承認。
“技術上,我們作為做這行的同學們,一定要做最大努力,這是毫無疑問的。如果我們認為機器人時代會到來的話,我們要做這個努力。但是另一方面,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不要毀了這個行業。我們需要讓這個行業在未來的這五年的危險期里面,盡量平緩地過去。否則的話我們可能會是歷史的罪人?!焙茈y想象,理工男會抒發這樣沉重的感慨,但仔細思考又會覺得在情理之中。
在Model Y“平價版”上市之后,許多聲音宣稱“特斯拉對XX品牌電動車舉起了屠刀”。然而,如果任由這種濫用科技、不加防范的思維恣肆蔓延,那么“特斯拉殺人”的流血事件還將繼續。
屆時,諸多特斯拉粉的“熱愛”,恰恰會成為人類社會推進電氣化、智能化發展的重大阻礙。
來源:汽車公社
特別聲明: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CNEV新能源汽車網(www.jinhuijinrong.com)立場。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